中国南北艺术网
www.nbart.cn 北京南北艺术院主办
结束了前不久在星地艺术中心开幕的新展“绘画与游荡”,刘商英有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心理感受。刘商英不断向荒野出发的行走,已持续了十几年。在很多人印象里,他经常开着一辆饱经沧桑的越野车,四处奔走不知疲倦,这位投身于寻找未知的艺术家,在言语间表达出了他内心隐隐的失落。“失落感其实是一个有关重新开始的问题。”刘商英说。失落往往出没在一次重要展览的结束,伴随着的,是面对接下来工作方向的兴奋与焦虑。“接下来该如何?我也不想被外界每次提起就是‘荒野艺术家’,让人们想起我的作品,总会先关注某个故事......”在与艺讯
2025年4月,“木已成宙——康剑飞作品展”在北京壹美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划人、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高名潞策展,通过54件/组涵盖了康剑飞在不同创作阶段的核心作品,勾勒出了康剑飞以“打开边界”为内在动力,一条完整、清晰的艺术探索轨迹。康剑飞这样归纳展览里包含的线索,“一是版画本身,其二是教学,还有一条就是生活。通过这次展览,也让我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了一次回顾与反思。”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而“木已成宙”让人联想其谐音“木已成舟”,让本次展览包含了一层艺术家回看自身时油然而生的宿命感,和
自1851年英国“水晶宫”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到包豪斯引发工业生产与艺术设计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现代设计经过了整个20世纪轰轰烈烈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走向学科专业领域的交叉与新探索。同时,伴随着全球设计博物馆的建设,2001年,由英国金斯顿学院开始正式探索设计策展专业这一新兴领域。但即使在今天放眼国际,设计策展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新兴专业。自2018年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正式投入师资力量,率先开设设计策展课程,并在2020年转向系统性授课,正式成立了这一颇具前瞻性的专业方向。正如“设计策展与空
厦地古村(摄影:卓育兴)导言近年来,艺术乡建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热点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福建的屏南地区成为艺术乡建较为集中的区域。艺术批评家程美信、艺术家林正碌以及中国美院、西南大学等相关团队先后来到屏南地区,在厦地村、龙潭村、汾溪村等村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程美信是一位以犀利言辞著称的艺术批评家,被誉为“中国独立批评第一人”。2015年,他和全家人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悄然迁至屏南深山中的厦地村,带领团队对这里的古民居进行抢救式修复。其中,最有名的修复项目包括厦地古村和双溪薛府,
编者按:又到一年初夏,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以“逐光而行”为题,奏响了新一年毕业展的序章。观众置身于今年丰富多样的创作现场,可以看到有一些央美青年学子选择用行为爆发内心的冲动,有些选择与空间互动构建其视觉张力,有些则以传统为养分,由传统中生长出更具当代意识的创作面貌,而更多的青年创作者,则越来越注重向自己周遭的生活取材,试图捕捉情感、经验与思考的多重真实......在这些个案中,个体经验与外部世界、新旧媒介之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碰撞,屡屡激发出不一定完美但却新鲜的创造力。如毕业季主视觉中,一颗符号
招颖思:喻红,感谢你的到来。我想,我们的对话是否可以从你受过的艺术教育谈起。当我在美国讲授中国艺术的时候,人们常常希望了解中国当代的艺术家是产生于怎样的教育体系。对于你成为艺术家之前的教育和储备,你怎么看? 喻红: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艺术创作了,因为我母亲是个艺术家。她是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之后在一家出版社里当美术编辑。我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基本上每周末都要去“北京市少年宫”学画画。“少年宫”是小孩儿们学艺术的地方。十四岁的时候,我进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了素描、国画、雕塑、书法,还有油
喻红,艺术家。80年代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9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喻红最初接受的是写实绘画技巧的训练,后又发展出其独具的视觉语言,喻红作品的主题核心一直是“人性”与人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世界成长和生存,透过画笔下的人物表述其投入于现实和社会的关注情怀和个人剖析。 向京,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向京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在“镜像”、“保持
主持人:吴鸿 嘉宾:盛奇 地点:“艺术国际”网站 艺术国际: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著名艺术家,也是从85时期一直创作延续至今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盛奇先生做客访谈室。 结合盛奇下周的个展谈一下,你当时在中央工艺美院有一个行为艺术小组(观念21),到现在整个的艺术实践过程里面简单地回顾一下。 当时你上工艺美院是哪一年? 盛奇:84年。 艺术国际:当时工艺美院相比较其他的美术学院而言,它的实验艺术氛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验意识比单纯的美术学院更浓? 盛奇:我自己觉得是,因为我们考试的路
王智远访谈时间:2011年8月23日 访谈地点:798艺术区王智远工作室 受访者:王智远(以下简称王) 访谈人:张丹(以下简称张) 录音:徐培琴 录音整理:张丹 来源:艺术国际“错位”王智远个展开幕式 张:看您展览的时候,听到观众这样感慨,这些作品不仅要通过科技、工程力学等技术手段来达到视觉效果,而且还要通过作品提出问题,这对艺术家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对此你怎么看? 王:我的个展反响很不错,但我没细致听大家的具体表述,只是感觉大家都觉得作品很有意思。太复杂也不用说,简而言之,创作活动是显示一个人的、
艺术源于生活,更是画家心灵的渴求,是一种新生的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是思想上的。王沂东的作品就是这样的,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是这个浮躁社会难得的安定剂———编者语时间:2011年3月4日下午5点地点:北京画院会客大厅受访人:王沂东(以下简称王)采访人:昌旭正(以下简称昌)整理:昌旭正昌: 在04年7月您屹然辞去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一职,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美院的待遇、环境、发展前途都不错,知名度又高,您为何选择退出呢?王: 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其中是有一些原因,当然,主要还是为了画画时间的保证
记者:是否有这种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向西方学习30年之后,开始对传统文化集体回归? 周春芽:不一定,近期吕彭的策划展览,为什么他要用“溪山清远”是他的一种视角,在这个展览里面,他希望有更多的能够思考传统,或者说怎么来利用这个传统。实际上参加“溪山清远”这个展览的艺术家,没有完全受他的影响,都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创作的。可能有一些艺术家比较偏向于传统,有些艺术家也还是按照以前的那种画法。吕彭更多是希望艺术家关注中国传统的文化。 主持人:国际上是否期待中国或者是东方有一种新的面孔出现和精神面
记者:许多大的建筑项目都是由国外设计师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师是输在哪里了呢? 艾未未:中国建筑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所占总数不会多于百分之五,说是很多,其实不多,几个明显的建筑除外。基本上大多是由国内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是设计还有许多其它,包括地方的法律规范、设计条件、进度、工作方式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国外建筑师大多不可能适应,所以说这本身是一个误区。要说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相比是输在哪儿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明显表现出来,因为根本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的平台,除了国家那